妙手云医
2020 年伊始,中国乃至全世界正在遭受新型冠状病毒带来的重大疫情考验,我们如何度过此次危机?对此,国内知名医学人文学者,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王一方教授指出,面对疫情危机,医学人文的力量必不可少。
王一方说,医学人文可从三个层面为疫情临床治疗防控提供帮助:
人文洞察
我们可以从医学史的长镜头、医学哲学的辨证思维层面来帮助我们正确地认识这场疫情的降临,建立积极乐观的应对心态。
历史可以帮助我们建立参照系。历史上最近的一场大型瘟疫是发生在 1918 年的西班牙流感,疫情席卷整个欧洲、美洲,后来蔓延至全世界。感染者数以亿计,死亡人数超过 2500 万——最新的修正数字为 5000 万以上。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疫病死亡人数甚至超过了战争伤亡。对其惨烈的境况,约翰·巴里的《大流感》有详细的描述:运输线上整船、整车的人发病,迅速恶化,渐次夭亡。这场瘟疫的特点很明显,高感染率,高重症率,高死亡率。
再就是 17 年前的 SARS,主要在华人地区流行,也散发波及全世界。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中国大陆发病人数 5327 人 ,死亡人数 348 人,康复人数 4941 人;中国香港地区发病人数 1755 人,死亡人数 299 人,康复人数 1433 人。总计发病人数 8423 人,死亡人数 916 人,康复人数 7452 人,死亡率超过 10%。
回顾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截至 2 月 9 日 24 点,共确诊 35982 例,死亡 908 例,治愈 3281 例,病死率约 2%;而且大部分是年老体弱者,有基础病变者(这些人即使不感染新型肺炎,遭遇感冒也可能因肺部功能衰竭而死亡)。因此可以判定,此次感染的特点是高感染率,低死亡率,高治愈率。
本次疫情死亡率下降原因很多,社会抗疫反应的敏感,SARS 积累的救治经验,重症支持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叶克膜(人工肺,ECMO)技术的普及,都给阻击新型肺炎疫情增加了利器。因此,无论是医者,还是疫区百姓都应该放下恐惧、惊慌,从容面对。
哲学的眼光也可以帮助我们通过辨证地分析问题来克服恐惧。当下的资讯过载,真相扑朔迷离,显著特点就是一些人眼里只有病毒,没有人类的免疫应答。为什么那么多的轻症患者,不是因为病毒不做乱,而是它们在体内遭遇到自身免疫应答的阻断。
健康人群 4 小时之内就会产生即时应答,4~96 小时内就会产生递增性应答。虽然是新型病毒,人类免疫也会适时变化,寻找应对之策,继而产生抗体。第二代、第三代病毒就有可能减毒,甚至达成与人类共生。
2003 年之后,萨斯(SARS)病毒未再肆虐,不是因为它改恶从善了,很可能是人类的免疫能力把它抑制了,成为共生的病毒。因此,我很赞成这次全民行动叫「阻断疫情」,包括防疫、检疫、抗疫、重症救护,最终的结局一定是病毒与免疫力的平衡、共生。要完全铲除这个病毒似乎并不乐观,但只要与病毒平衡了、共生了,危机就度过去了。
本次疫情还有一个特点是很多人眼中只有「发热」。不明原因的「发热」,临床上有一个专门术语「发热待查」,原因很复杂,不一定就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需要「待查」以甄别。可能是流感,可能是普通感冒,也可能是慢性病的一个表现。如果不加甄别(一是有无疫区人员接触史,二是尽快普及病毒核酸检定,还要着力排除假阳性与假阴性),全都当做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会造成人为的恐慌,也会增加交叉感染的机会。因此,我们不能将当下所有的疾病、死亡都装进「新冠肺炎」的筐里,徒增忧伤。
人文关怀
危难时刻,我们每个人都是被关怀者,也是关怀者,人心、人性是一面镜子,也是道德底线。此时此刻,不仅是医生护士要关照,全社会都需要关照。但是,此时「自利」与「利他」形成剧烈的心理、情感、道德冲突——我去帮助别人,就增加了自己感染的机会,于是选择以「自利」,甚至损人。
常说「患难见真情,见人心」,疫情面前,人性毕露。因此,我们社会要褒扬那些具有自我牺牲精神,逆向而行的医护人员、志愿者,那些「美丽的背影」是文明社会的良知榜样,还要激发全社会的慈悲、仁义、恻隐、关爱之心;鞭挞那些自私自利、乘人之危的行为,包括歧视疫区居民,刁难返程、返岗人员的现象。还要鼓励人际共情,以同理心看待危机境遇中前线工作人员一时处事不周,报以宽容、理性的情绪,看大节、看主流,培育正念、正能量,克服网络土壤里滋生的戾气与偏激。我们要共同应对危机,而非窝里斗、偏执型辩论,唾弃那些谁露脸、谁出名,就质疑谁、围殴谁的「键盘侠」。
人文情怀
人文情怀是人文关怀的原动力,是更大格局的人文关怀。这其中已包括倡导危机中的大爱无疆、仁心仁术,也包含着国民性的反思:我们应该如何从这场疫情危机的反思中重新敬畏自然,重建人与动物(关爱动物)的关系,重塑小康社会里人与人的普(博)爱与温情?如何缔结有内涵的道德、情感、价值、命运共同体?
无论是 17 年前的萨斯,还是当下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都有一个共同的源头——原生于蝙蝠身上的冠状病毒,为何会屡次播散到人类身上?个别人对于「野味」口欲的稀缺体验崇拜(也被国际社会不齿),难道不应该彻底反思与摒弃吗?
北京大学老校长许智宏先生第一时间呼吁立法禁止野生动物猎杀与食用,算是明智之见。一旦疫情难关渡过,这个议题一定要提上立法日程,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只有禁绝野味贩卖食用,不仅可以减少动物源性传染病的传播,也可以在国际社会洗刷不文明饮食偏好的形象。
更需要关注的是,2019 年我国人均 GDP 已经超过 1 万美金,步入小康社会,我们社会的文明程度是否会随着经济水平的增长而自然改良?此次由医护人员及社会精英所塑造的抗疫「利他」、「牺牲」精神是否能自然而然地广泛普及?这都需要全社会的反思。
否则,经济进步、技术雄起,道德滑坡、伦理不彰的错位就会重演。在本次疫情中,个别逝者家属对冒死救助的医护人员大打出手,灾难面前,尚且如此,更何况平时?
正视生命的无常,正视医学的不确定性,直面死亡的必然性,更是民族复兴途中精神强健的必修课。因此,真正的医学人文是眷顾心灵,提升灵魂。
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C20150017 ICP备案号:粤ICP备14102178号
Copyright © 2010-2018 广东恒金堂医药连锁有限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