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并发症多为各种血管病变,如冠心病、脑卒中等,有没有一种饮食方法,可以帮助预防血管病变呢?答案是肯定的。今天就向大家介绍一种吃法,可以保护糖尿病病友的血管健康,帮助您远离各种糖尿病血管并发症,还可以帮助降低血糖。
牛磺酸(婴儿奶粉盒上几乎都有标注哦)在临床上已被尝试应用于心血管疾病、高胆固醇血症、眼部疾病、糖尿病、早老性痴呆、肝病、胆囊纤维化和酗酒等一系列疾病的治疗。很多研究者认为,应把补充牛磺酸作为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治疗的一部分。牛磺酸,食物中也有哦!
一、章鱼又称八爪鱼,在海产品中牛磺酸的含量最高,在饮食搭配上可以选择食用“韭黄秋耳炒八爪鱼”
主料:韭黄200克、水发秋木耳100克、鲜八爪鱼150克
配料:橄榄油5克,姜5克、盐适量。
做法步骤:
1、韭黄清洗干净,切成3厘米长的寸断;
2、木耳洗净切开,别太碎,姜切丝备用;
3、八爪鱼去除内脏和表皮,切掉眼睛和嘴后,沿腿切开分段;
4、锅里油热后,放入姜丝,加入八爪鱼煸炒至7成熟,放入韭黄和木耳,煸炒均匀,加入食盐,炒匀出锅即可。
二、韭黄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对于保护我们的血管的上皮细胞有一定的帮助,韭黄含有的大蒜素,这些含硫的化合物非常的芳香,促人食欲,也有很好的解腻、去腥、增香、提鲜的作用。八爪鱼,口感细嫩,味道鲜美,蛋白质和微量元素含量丰富,胆固醇含量高。去除内脏和表皮,口感更鲜美,胆固醇含量降低。木耳不仅有帮助我们降低血糖、控制血脂的作用,还可以促进肠道蠕动,把身体的代谢废物,尽快排出体外。
这道菜中韭黄脆嫩,八爪鱼鲜美,含丰富的矿物质、维生素,碘、锌、硒含量丰富,可提高身体免疫力。八爪鱼中含有丰富的牛磺酸,可以帮助我们保护心脑血管,对于降糖、调脂有好处。
这道菜含有340千卡能量,2人份,建议搭配主食、蔬菜和汤,一起食用。
搭配技巧:胆固醇含量高的食材,建议搭配菌类,菌类食物中可溶性膳食纤维高,可减少身体对胆固醇的吸收。
认识牛磺酸:牛磺酸(Taurinet)是动物体内的一种含硫氨基酸,但不是蛋白质组成成分,又称牛胆碱、牛胆素。它广泛分布于生物体内各组织、器官,主要以游离状态存在于组织间液和细胞内液中,因最先从牛胆汁中分离出来而得名。
研究发现:牛磺酸是调节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活性物质,具有维持正常视觉功能、维持机体渗透压平衡、调节细胞钙平衡,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降血糖、调节神经传导、参与内分泌活动、调节脂类消化与吸收、增加心脏收缩能力、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增强细胞膜抗氧化能力、及调节某些内源性血管活性物质的平衡,保护心肌细胞等广泛生物学作用。
1降糖作用:大量动物实验证实牛磺酸具有良好的降血糖效果,临床试验证明牛磺酸能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2视神经的营养作用:牛磺酸约占视网膜中氨基酸总量的50%,牛磺酸是光感受器发育的重要营养因子。
3牛磺酸对牛磺酸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牛磺酸在心肌中含量丰富,占总游离氨基酸的50%左右,因而对心脏的作用较为广泛,外源性补充牛磺酸,可以对抗心脏的多种病理状态。牛磺酸对心血管系统有一系列独特功能,主要是保护缺血缺氧心肌、加强左心室功能、增加心肌收缩力,维护心肌线粒体膜的稳定性、抗心律失常、防止充血性心力衰竭、降低血压、降低血胆固醇、提高高密度脂蛋白、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等。而细胞保护效应则是牛磺酸在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再灌注损伤、心肌保护等方面的作用基础。
4结合胆汁酸:牛磺酸有结合胆汁酸的作用。牛磺胆酸对消化道中脂类的吸收是必需的。牛磺胆酸能增加脂质和胆固醇的溶解性,解除胆汁阻塞,降低某些游离胆汁酸的细胞毒性,抑制胆固醇结石的形成,增加胆汁流量等。 牛磺酸在体内以游离氨基酸形式存在,不参与蛋白质合成。牛磺酸具有其他作用,如改善内分泌状态,增强人体免疫力,抗氧化和影响糖代谢等。
5促进脑细胞发育:牛磺酸是胎儿和婴幼儿的必须营养素。新生儿、早产儿由于体内半胱氨酸亚磺脱氢酶尚未完全成熟,导致体内牛磺酸合成不足。牛磺酸对脑细胞的增值分化起促进作用。脑组织是牛磺酸含量最高的部位。牛磺酸对婴幼儿大脑发育、神经传导、视觉功能的完善和钙的吸收有良好作用,是一种对婴幼儿生长发育至关重要的营养素。
牛磺酸的作用还有很多…… 哪些食物含有牛磺酸 ?牛磺酸是一种非必需氨基酸,人体可自行产生,由蛋氨酸或半胱氨酸代谢中间产物合成,但合成量有限,所以,多吃富含蛋氨酸或半胱氨酸的食品有利于机体制造牛磺酸。
海产品、肉类和禽类都是牛磺酸良好的来源,如墨鱼、章鱼、虾、牡蛎、海螺、蛤蜊等。另外,哺乳动物重要脏器中牛磺酸含量较高,如心、脑、肝脏等。
牛磺酸易溶于水,因此,进餐的同时饮用鱼贝类煮的汤或肉汤也很重要。在日本,有用鱼贝类酿制成的“鱼酱油”,也富含牛磺酸。
谷类、豆类、水果和蔬菜都不含牛磺酸。
看完这篇,您有什么感受,记得留言哦!
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C20150017 ICP备案号:粤ICP备14102178号
Copyright © 2010-2018 广东恒金堂医药连锁有限公司版权所有